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民新村。(每日甘肃网记者董文龙)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民新村街景。(记者吕亚龙)
古浪县绿洲初级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训练。(记者吕亚龙)
    古浪县向北5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塔吊林立、桩基轰鸣,崭新的楼房正拔地而起。
    无人机俯瞰四周,一幅以笔直的道路为轴、整齐的居住小区为骨架,有层次、有生机的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这里是黄花滩,曾经是一片戈壁荒滩。
    过去5年,作为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古浪县通过景电二期古浪灌区就近节约水量开发黄花滩8.62万亩闲置土地,集中优势兵力让南部山区3.8万贫困群众搬迁至此,住瓦房、行好路。
    如何让走出大山的更多困难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从而实现精准脱贫,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案头的一道难题。
    面对贫困,古浪县举全县之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14年至2017年,全县累计减贫11.08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3.66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0.47%。
    3月上旬,记者在黄花滩正在建设的绿洲小城镇看到,这里不但基础设施建设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在稳定的产业支撑,教育、健康扶贫等诸多方面亮点频出;不但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更扶持他们“改穷业”“换穷貌”,在用“绣花”的功夫提高精准扶贫质量、着力打造扶贫“升级版”的同时,正在交出一份充满希望的脱贫攻坚新答卷。
搬下大山改穷业,产业筑就“后防线”
    今年3月,古浪县黄花滩五道沟的日光温室里,辣椒、西红柿等农作物繁茂生长,让这条沙漠沟壑有史以来头一次有了春的味道。
    去年,在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古浪县以钉钉子的精神建设了2000多座日光温室。这些,是即将搬迁到绿洲小城镇等地移民群众的脱贫产业。
    此时,陶自旺的日光温室里,辣椒一片翠绿,去年入冬以来,辣椒价格持续上涨,让他笑得合不拢嘴。然而,他并不是这座温室真正的主人。
    陶自旺告诉记者,包括这座日光温室在内,他一共在五道沟流转了230座温室,集中连片种植辣椒。“这些日光温室的主人还在山里没有搬下来,日光温室就如同他们入股,每座温室每年分红3000元。”
    这是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攻坚的新举措。
    过去,搬迁下山的困难群众接受新产业的程度不尽相同,“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五道沟众多日光温室的主人遍布全县,如何让产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压力面前,古浪县突破常规,一场扶贫产业战役就此打响。一方面提早谋划建设,群众还未搬迁时日光温室已经全部竣工;另一方面,不能让珍贵的产业资源闲置,成立了10多个产业合作社,统一种植经营,发展蔬菜产业,群众把日光温室作为资产,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合作社按照每座日光温室每年最低3000元的标准向入股农户分红,带动移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共同致富。目前,已有823户贫困户将自己在五道沟日光温室产业园区修建的823座日光温室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于今年2月12日兑付以棚入股823户贫困户分红资金246.9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对此,党的十九大代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深有感触。
    去年,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胡中山,一从北京回来就脱下西装,穿上运动鞋扎进五道沟。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只有超常规的举措、细致入微的行动,才能实现目标任务;只有让农民行动起来,自主发展产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胡中山说。
    把日光温室入股到合作社,贫困群众不但能够分红,更能为将来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位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年种植蔬菜需要改良土壤,每座日光温室仅土壤排碱一项就花费了200多元。“经过一到两年的土壤改良,将来贫困群众自己种植时省事省力。”
    记者在五道沟地头看到,不时有携带劳动工具的农民在日光温室内穿梭。
    胡中山说,他们是下山的农民,却又都是“产业工人”。“我们首先让贫困户的日光温室入股,有收益;其次,针对山区群众不会种日光温室的普遍现象,我们发动群众在合作社打工,既有工资收益还能学习种植技术,为他们将来自我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徐国兰家原本在黑松驿镇萱麻河村,2017年春节搬迁到黄花滩。由于贫困,她家下山时并没有申请政府补贴的日光温室,在她看来,山里10多亩旱地一年收入才几千元,靠一两座日光温室怎么可能脱贫?
    如今,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后,徐国兰在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