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浪县秉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的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最大任务”不放松,围绕实现脱贫摘帽、同步小康“两大目标”,努力建设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古浪。
一
古浪县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无中生有抓项目,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2015年,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及配套贷款14亿元,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贷款7.48亿元、棚户区改造贷款4.17亿元。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12项,其中亿元以上35项,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12亿元,增长12.38%;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14.33亿元,增长20.63%。金古公路、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等63个项目全面完工。干武铁路增建二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雍和新能源松山滩风电基地第二风电场等49个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7项,到位资金139.13亿元,增长27.44%,广东绿润超大口径PE管、深圳鑫美丰服饰加工等88个项目落地实施。今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21项,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4亿多元,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14亿元以上,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
突出扩规模增效益,全力抓好工业经济。古浪县深入实施武威市工业强市战略,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近五年,工业集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6亿元,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09项,80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54项,落实到位资金380多亿元,年均增长89.8%,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新能源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发展壮大。
古浪县抓好骨干工业项目建设,全力加快鑫淼电石炉废气利用发电、石岛15万吨高档玻璃制品、伊禧堂6万吨红秃头小麦深加工等24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通环500台环保设备、晋汇钙业10万吨石灰深加工、深圳奥德圣3000万只锂电池等14个项目的协调服务,建成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以上。深入推进重点项目互保共建和工业企业互为市场工作,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祁连山水泥、海纳塑业、达华节水、兴达建材、傲农饲料等企业开拓销售市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工业集中区道路4.2公里,架设石岛玻璃项目4.7公里35KV供电专线和国际陆港13.4公里10KV供电专线,铺设园区燃气供气管道12公里,建成土门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双塔污水处理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
二
落实“最大任务”,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1至2015年,古浪县累计移民4.07万人,其中黄花滩“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整村整组搬迁南部山区贫困群众2.56万人。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累计减贫13.6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5.19%下降到18.8%。
古浪县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制定实施全县“1+17+2”精准扶贫方案。2015年完成124个贫困村、2.97万户11.61万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投入扶贫资金10.7亿元。贫困户发展设施农牧业1.05万亩、特色林果1.47万亩,启动实施1000户贫困户光伏扶贫试点项目。解决了1.0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4个、乡村停靠点51个。改造贫困户危房4753户。培训贫困劳动力1.6万人。建成电商扶贫网店37个、金融便民服务点67个。开工建设5个移民点,新建成3个,搬迁山区贫困群众2283户1.03万人。预计全年脱贫37个贫困村、1.46万户5.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8%,是历年来脱贫人口最多的一年。
今年,古浪县提出减贫5万人以上,51个村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20元,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30元。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加快黄花滩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1号、9号移民点建设,搬迁1900多户8650名贫困群众。建设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左右,其中搬迁山区贫困群众4500人左右。启动干城、黄羊川等南部山区乡镇收缩居住点建设。坚持主体生产模式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两手抓,发展设施农牧业1.1万亩以上。改善贫困乡村基础条件,解决1.4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94个自然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升级,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7538户,实施27所村级幼儿园和13所学校全面改薄项目,建成15所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51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古浪县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今年,全县设施农牧业达到18.8万亩,特色林果达到36.12万亩,甜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2.37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