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代人接力播绿八步沙 |
|
|
|
    在古浪县,说到八步沙就会想起“六老汉”。如今的八步沙林茂草旺,用郭万钢的话来说:“已成为小伙姑娘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37年前的八步沙,春秋两季,遇风沙飞,天昏地暗,沙进田无,腾格里大沙漠在这里肆意地展示着它的威力,人与自然在这里无法和谐相处。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石满、贺发林、张润元、郭朝明、罗元奎、程海6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忧心如焚,他们商量着要团结起来治理沙害,保卫家园。   说干就干。春去秋来,岁月匆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八步沙一片一片绿了,六老汉笑了,沙漠停止了逼向家园的步伐。六老汉的脸更黑了,额头上的皱纹更深更粗,脸上的皮肤如雕塑家手中粗粗的泥巴;树长直了,六老汉的腰长弯了。历经10年,4万亩的八步沙荒漠成为沙海绿洲,成为家园的守护神。   六老汉老了,而造林治沙的心却青春飞扬。六老汉的后人们来了,父辈们无私奉献、不畏艰辛、奋战沙害的精神,在他们的心里开花了,这既是对父辈的敬重,也是对养育自己土地的一片深情。第一代治沙人的经验和精神,加上第二代治沙人的头脑和智慧,更加坚定他们向沙漠进军的步伐和信心,他们的目光更远。郭万钢、贺忠祥、石银山等后人接过父亲交到自己手中的绿苗,把父亲的希望和自己的决心深深地撒播在八步沙里。   八步沙林场小院里,防沙治沙纪念馆陈列着三代人治沙的足迹和他们获得的殊荣。奖杯金光闪闪,历史沧海桑田。劳动创造生活,奉献获得新生。这些平凡普通的农民,他们书写自己的人生都不平凡:三十七年,三代人完成封沙育林21万亩,完成通道绿化200公里,农田林网3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3000多万株,培育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完成护林防火道41公里,完成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13.7万亩,工程草方格治沙4万亩。还完成了国家、省重点工程道路生态工程,西气东输、干武铁路、营双高速、金武高速等生态保护工程。截至目前,他们管护沙漠生态面积达31.75万亩,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75%以上,管护区沙害得到根本性遏制。   为了这一切,第一代:地窝子土窑洞,三块石头一口锅,一把炒面一半沙,一只铁锹一担水,一棵树苗用手刨,夏天热死冬天冻死,脸黑了,腰弯了,头白了,树绿了,他们创造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八步沙治沙奇迹。第二代:接过接力棒,不负父辈心,集资建林场,治沙更坚强,科学好经验,农林同发展。从4万亩到20万亩,沙海化绿洲,造福后来人。第三代:知识和理想,脚下第一步,继承先辈志,不丢好家风。   六老汉和八步沙已成为我国治沙史上的一面旗帜,作为绿水青山的践行者,其中的4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他们把坟茔选择在沙漠里,就是为了拥抱这块奉献生命的土地,就是希望所有的沙漠能够变成林海,和人类永远美好相守。张润元大爷的外孙闫吉军对记者说:“爷爷在我心中很伟大。”的确,愿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能够永远铭记住这些默默奉献的治沙人。   --采访手记
历史记住的总是丰碑上书写的英雄们。有句话:“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不仅记住了那些壮怀激烈、壮志凌云的英雄,也记住了平凡生活中的“英雄”。近40年三代人的接力奋斗,20多万亩黄沙变为林海,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个“老汉”,以最原始的方法,对危害家乡土地的沙漠发起攻坚。毛驴车,担子挑,铁锹挖,用手刮,面对浩瀚的沙漠一步一步,一亩一亩,一方一方的植树播绿,终将沙漠变作绿色海洋。   站在八步沙林场大门对面的沙洲上,国道营双公路和省道308线,如两条长龙贯穿林海,不知情的路人看到后,怎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大漠深处。人类和自然是在抗争中达成和谐的。寻找正确的规律,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沙漠中那4座坟茔,掩埋着4位治沙老人。记住他们、每年怀念他们的,不仅仅是亲人和他们一起奋斗的另外两个活着的老人,还有我们。孙子对爷爷曾经做出的这份贡献心怀敬意,可他的高中同学们却不知道。这片由六老汉用汗水浇灌出的绿洲,静静地展示着生命的春色,或许六老汉没有想过让多少人记住他们,但他们把归宿选择在了这片奉献生命的土地上,大地会记住他们。   国家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各种项目的实施让八步沙林场治沙人有了回报,整个集体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的积累,这份积累是在前辈努力的基础上形成的。记者在采访中思考,政府可否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这个特殊群体给予特殊支持,让奉献青春汗水的治沙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八步沙绿了,治沙人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心情也格外好,希望让奉献者、奋斗者心情越来越好! |
责任编辑:gao | |
|
|
|
|
|
|
|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 |
|
|
|
推荐新闻 |
|
|
|
焦点新闻 |
|
|
|
|